中大iGEM軟件隊學霸們的合照“萌萌噠”
  
  中大iGEM實驗隊成員在作品海報前合照
  最新公佈的全球權威學術指標ESI排名中,中大16個學科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前1%),其中8個學科與生科院有關。而生科院教授的科研成果更是《Nature》、《Science》、《Cell》等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的常客,生科院擁有一批學界的頂尖人才。
  在中山大學建校90周年之際,以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大學院師生為核心組成的中大iGEM代表隊蟬聯金獎並獲兩個單項獎,中大學子已是連續第四年闖入總決賽,並連續三年獲獎,中大生科院新生代的實力也不容小覷。
  老師“牛”、學生也“牛”,中大生科院有一串優秀的“遺傳”密碼。
  資源豐厚
  助學子連續三年奪國際大獎
  在競賽中獲獎一次可能存在偶然因素,但連續四年闖入總決賽、並連續三年獲得多項大獎,則是學校綜合實力的象徵。iGEM(全稱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 Competition,國際基因機器設計大賽)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於2004年發起的一個大學生層面的有關合成生物學的競賽活動,發展至今已成為世界上最前沿和最具影響力的生物學競賽,堪稱生物學界未來精英的聚會和頭腦風暴式的科學盛宴。
  雖然iGEM本質上是生物學的競賽,但參賽隊伍卻需要軟件編程、網頁設計、營銷策劃等多方面的技能,將生物學創意通過計算機手段實現。今年的iGEM大賽規模空前,包括哈佛、耶魯、加州理工、麻省理工、劍橋、牛津、北大、清華等多所世界知名高校派隊參賽,參賽隊伍多達245支。中大代表隊,不僅獲得了總成績金獎,在更能顯示專項能力的單項大獎中,中國大陸僅有的兩項全部花落中大。
  能從各路強隊手中蟬聯金獎並獲得兩項單項大獎,中大豐厚的學科基礎為代表隊備戰提供了扎實的保障。中大是國內985高校中學科門類最齊全的高校之一,學科交叉融合發展已成為學校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在中大,在生科院,備戰的學生團隊可以直接進入生物學相關國家重點實驗室動手實操,還能進入升級科學計算實驗室將成果搬上網絡;而生科院的賀雄雷、任間、楊建華等知名學者則直接擔任導師。這樣的優厚條件,是許多高校難以企及的。
  中大生命科學大學院副院長鄭利民是2008年度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他對中大的跨學科優勢也深有感觸,在他從事的肝癌研究領域,中大醫科擁有豐富的臨床資源,而生科院等單位在基礎研究方面建立了很好的技術平臺,在中大從事科研體制和資源上的優勢非常明顯。
  學統薪傳
  不僅在學術上也在為人上
  創新、刻苦、嚴謹等素質是iGEM獲獎隊伍必不可少的,而中大生科院的師輩們則在這些方面為中大學子提供了非常好的榜樣。
  2009年,一連空缺七年的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終於得到填補,10位窮盡一生力量編撰《中國植物志》的學者摘得殊榮。10位獲獎者中,有3位來自中大或曾在中大任教過,分別是陳煥鏞教授、張宏達教授和陳藝林教授。
  這是一件值得中大為之驕傲和銘記的事,陳煥鏞是我國近代植物分類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中大植物研究所的開創者(1928年)。中大的生命科學取得今日的成績,他功不可沒,1938年到1941年烽火戰亂期間,為了保護標本、圖書、儀器,陳煥鏞教授數次冒險,或轉移或搶救,使得大量學術資源免遭厄運,可謂篳路藍縷,歷盡艱危。
  直到今天,中大生命科學的教學科研在引進現代生物研究新儀器和技術的同時,許多方面仍在沿用老一輩學者的學術思想及調查方法,他們所編撰的教材也一直在沿襲使用並不斷更新,煥發著長久的生命力。
  但對於後人而言,前輩除了在學術上做了大量的奠基性工作之外,更多的是留下了正直、嚴謹的學術風氣。“老一輩不論在學術上還是在為人上,都對我們後代學者影響深遠。”生命科學大學院副院長束文聖教授說道。
  首試大學院制
  中大生科院有廣度更有深度
  今年,中大成立生命科學大學院,下設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生態與進化學院,相關消息一齣,即引起社會的高度關註。原本兩個獨立學院的整合無疑將為人才培養帶來更廣闊的空間,但在學院院長松陽洲看來,大學院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目前中大生科院僅教授就有86位,連續數年的年均科研經費過億,規模位居全國生科院前列,但研究方向比較分散,“北大、清華生科院的規模不如我們,但方向非常集中,更容易做出高精尖的成果。而我們一方面要兼顧傳統學科,另一方面要發展新興學科,最終可能導致兩方面都無法充分發展。”
  松陽洲表示,大學最主要的目的在於學生的培養,“其實我們很多科研成果的產生與學生的貢獻密不可分,老師固然起了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但真正的一線工作大多源自學生之手,而且來自學生的新想法、新視角也為科研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參考意義。”他表示,未來,大學院會通過多項改革推進教學與科研的互動,提高學生培養的質量。以生科院學生為主導的iGEM在國際上連續四年獲獎就足以證明,不但需要老師教得好,而且學生也要更多地參與科研,才能為大學院帶來更好的成績。
  ?編輯:冉丹  (原標題:優秀在這裡“遺傳”:中大學子蟬聯iGEM金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c50ncpdd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